所在位置:首页 > 槟榔文化

“槟榔文化”溯源:南北朝士人日常满是槟榔渣

  • 发布时间:2018-08-01
  • 来源:湖南省槟榔行业协会
  • 编辑:admin
  • 浏览次数:

人类嚼槟榔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公元前900年。在古印度诗人马可的作品里,记载了印度讫哩史那王所率领的士兵嚼食槟榔的情景,当时印度人称槟榔为Gouvka,嚼槟榔的习俗很快普及到亚洲热带地区。我国也是较早嚼食槟榔

人类嚼槟榔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公元前900年。在古印度诗人马可的作品里,记载了印度讫哩史那王所率领的士兵嚼食槟榔的情景,当时印度人称槟榔为Gouvka,嚼槟榔的习俗很快普及到亚洲热带地区。

我国也是较早嚼食槟榔的国度之一,南方嚼槟榔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

作为我国四大南药之一的槟榔(其他三种为益智、砂仁、巴戟),具有杀虫消积、降气、行水、截疟等多种功效,一直作为我国常用中药。据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槟榔治泻痢后重,心腹诸痛,大小便气秘、痰气喘急,疗诸疟,御瘴疠”。《名医别录》《中国药典》《中华本草》等多种文献也有录,槟榔“可杀肚虫,医脚气”,直至今日,我国民间仍有不少应用槟榔治肚中虫病的验方。

在中国,当下似乎只有湖南、海南、台湾有吃槟榔的风气。今天是这样,以前却不是。物以稀为贵。及至南北朝时期,南方司空见惯的食物,到了北方,竟成为非贵族不得亲近的奢侈品。朝廷用来赏赐(梁王僧孺《谢赐于陀利所献槟榔启》),宴会设为佳荐(沈约《竹槟榔盘》),戚友相互馈遗,丧葬引为供品。士人们的日常生活,满是槟榔渣的味道。

如今,槟榔是我国台湾与海南的标志性小食品与文化食品、特产。海南黎族和台湾先住民很早就有食用槟榔的习惯。由于槟榔深深融入琼台当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,它是迎宾敬客、款待亲朋的佳果,因古时敬称贵客为“宾”、为“郎”,所以就有“槟榔”的美誉。浪漫唯美的爱情生活里,槟榔也是不可或缺的。槟榔不仅象征着幸福美满的姻缘,同时也含有祝福新人多子多孙之意。台湾少数民族和黎族在婚恋中,都以槟榔为媒介,以槟榔为聘礼,以槟榔作应答,以槟榔为爱情忠贞不渝的信物。

湖南算得上是槟榔的第二故乡。湖南人不仅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歌曲《采槟榔》,也喜好嚼食槟榔。湖南人的这一爱好,据说与瘟疫有关。传说在清朝顺治年间,湖南瘟疫流行,很多人身染疾患,吐泻而亡,而当时在湖南的一些海南商人却安然无恙。人们注意观察,发现这些海南人平素爱吃槟榔,关于槟榔可以祛邪抗病的传说由此便传开了。于是纷纷从海南引进槟榔,作为一种治病的良药。久而久之,吃槟榔在湖南便成了一种习俗。在湖南很多地方,槟榔被称为“天然口香糖”。嚼槟榔成了当地人独特的嗜好,也是迎宾待客必不可少的食品。逢年过节,各种喜庆,家家必备。销售槟榔已达到“五步一摊、十步一铺”的程度。槟榔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湖南人的生活